中國制造將壓倒德美日制造,你信嗎?我的回答可以套用某個流行句式:不管你們信不信,反正我信!
自從工業4.0 的話題火了之后,市面上出現了一股強大的制造業媚外之風,各種媒體或自媒體上廣泛且重復傳播一種論調,德美日制造是多么的高大上,中國制造又是如何的無所作為。這樣一邊倒的宣傳已經在國內造成極壞的影響,以至于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去到海外,不分青紅皂白掃貨。不久前,我和一個企業家團到日本學習,在學習之余的購物時間里,團員們拿著或家庭成員或朋友們發來的各種實物圖片、物品名稱等在超市里瘋狂購物。場面令人哭笑不得,被掃對象包羅萬象,連感冒藥都不放過,足見國人對日本產品研究之深入,某些媒體或自媒體可謂“勞苦功高”。看到這種場面,再看看日本店員的不屑,內心里真是五味雜陳,不是滋味。
當大家大包小包收獲滿滿地離開商場的時候,注意到我兩手空空,他們不解地問,你怎么不買些日本貨呢?我說,日本產品好,但絕沒有好到需要千里迢迢買回家的程度,所以沒買。特別是許多日用品,中國造也很好,足夠滿足生活需求,所以就不麻煩了。
說這些并不是簡單抱怨國人不爭氣,而是希望人們能夠理性看待德美日制造和中國制造的現狀,并對中國制造的未來抱有信心。
首先,我們對世界制造業的競爭要有兩個基本估計:
第一,德美日制造確實比我們中國制造優秀,但并不是完美無缺,無懈可擊。各類媒體或自媒體上說到德美日制造時,幾乎用盡了各種溢美之詞,做事嚴謹、熱愛創新、工匠精神、百年堅守、千年追求等等不一而足。如果真是無懈可擊的話,那德美日制造注定要基業長青了。其實不然,德美日制造也存在著學習力不足、反應遲緩和競爭力下降等問題,正是這些問題才給中國制造過去三十年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機會,而且還將繼續為中國制造的快速追趕甚至超越提供可能。
第二, 中國制造縱然存在種種不足,但并不是一無是處,脆弱無比。事實是,在過去短短三十多年時間里,中國制造已經完成基礎積累,建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整工業體系。不僅如此,中國制造還在諸如高鐵、航天、能源、鋼鐵、飛機、軍工、家電、計算機、網絡和通訊技術、新材料、工程機械、船舶制造以及諸多民生制造領域開始占有一席之地。所以,三十年來中國制造的發展是成功的,我們既要看到現狀的不足,更要看到機遇和優勢,完全不必妄自菲薄,更不能不分場合、非理性地給德美日制造唱贊歌,蠱惑老百姓到海外掃貨。
其次,我們要在理性分析德美日制造的優缺點之后,揚長避短。有人認為,必須向德國學習,因為德國人做事嚴謹,主張一次做對,裝備和自動化了得;也有人認為,應該向日本學習,因為日本人精益求精,崇尚持續改善,制造管理一流;還有人認為,美
國才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榜樣,因為美國人最具創新精神,始終追求思想和技術引領……所有這些,說的也許都是事實,即便不是事實,也不影響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努力。而事實上,德美日制造今天擁有的所有優勢說到底是先發優勢,是長期進化和積累的結果,比如看上去高大上的自動化技術就是如此。所以,當人們談及工業4.0 如何了得,如何可怕的時候,我總是告訴人們,其實工業4.0 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們自己停止進化或者進化速度太慢。
面對德美日制造的競爭,中國制造到底該如何突圍呢?基于中國制造的規模以及業已形成的制造業基本布局,我的建議有三條:第一,在大型裝備、工業母機等制造方面,應該繼續采取舉國體制,集中資源辦大事,并在華北、東北以及環渤海地區合理布局,向德國制造學習,未來必大有作為。第二,在民生(電子電氣)、精密制造領域向日本制造學習,浙江、廣東等地區眾多的民營家族企業可以擔此重任,追求精益求精和基業長青,超越日本并非不可能。第三,以深圳、佛山、廣州為代表的創新型城市,完全可以在高新技術制造領域學美國制造。經過過去30年引進學習、山寨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創新,深圳無不展現出美國式制造的優勢特點,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。如果政府能夠注意到業已形成的這種趨勢格局,并在產業布局和規劃上加以引導,中國制造全面超越德美日制造指日可待。
再次,中國制造趕超德美日制造,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有利條件:一是時間,有持續增長和不斷升級的國內需求作為支撐,可以為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贏得足夠的時間。也就是說,中國制造可以用時間換空間,獲得騰挪轉換的空間之后,就能夠做出超越對手的改變和提升。二是規模,中國制造總體規模巨大,舉國體制下的企業體規模也在快速壯大。足夠大的規模能夠聚合對手無法聚合的豐富資源,可以辦一些對手無法辦到的事情,比如高鐵、航天、核電、大飛機等方面的成功大多如此。三是速度,過去許多產業發展的事實表明,只要中國制造開始重點涉足的領域,通常會很快形成千帆競發的競爭格局,最后決勝關鍵在規模發展的速度、成本降低的速度或技術創新的速度。比如,工業自動化產業才剛剛啟動,就已經顯現出超常的發展勢頭。四是人力資源優勢,德美日的人們養尊處優(美國有一小撮人除外)慣了,早已失去了激情和闖勁,產業工人短缺,而在中國,人們依然拼勁十足,發奮圖強,學習能力極強。對于中國制造來說,人力資源優勢也許是未來趕超德美日制造的關鍵因素。
筆者在從事企業管理咨詢行業的十六年中,經常同中國制造業者打交道,對中國制造有較深的了解,所以對中國制造抱有更大的信心。結論是,盡管我也主張中國制造要向德美日制造學習,但應該明白一個道理,德美日制造并非完美無缺,中國制造也非一無是處。既要理性面對中國制造和德美日制造的差距,也要看到中國制造對于德美日制造的快速追趕,更要展望中國制造終將壓倒德美日制造的那一天。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